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龙啸天

寒冬在春天之后来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1: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宏观调控再从紧:企业冬天真的来了

2008年03月21日01:18  来源: 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作者:铁石
发表评论(0)支持(0)反对(0)备战后续反弹是上策 涨停先锋出击示例 大盘还会再下一层吗? 恐慌暴跌后 转机浮现
  三月的北京春光明媚,长安街上美丽的玉兰花提前绽放,吸引了很多摄影发烧友争相拍摄,但是五年一次的两会换届选举更吸引了全球目光。据说报道两会记者有4000多名,创造了历届之最,各家媒体报道的角度、风格等等不同,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最新的新闻,我们挖掘到的是“2008宏观调控再从紧,企业要提早做好过冬准备”。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从紧的经济政策也面临双重考验。但是当3月6日国家发改委、央行和财政部三大掌门人联袂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上,再度强有力发出宏观调控仍将继续的明确信号。温家宝总理也在日前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把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和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前些时候所指出:要科学地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如出一辙。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说:“双防”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改变。

  这就是中央“从紧”的依据和决心,任何抱着侥幸心理注定是要吃大亏的,所以我们提醒说:企业冬天真的到来了,要及时防雨防风防雪防一切,你能够做到的工作,把损失减小到最低。中小企业是重灾区,而在中小企业中又以加工制造轻化工等行业为重,这正如青啤大当家金志国所说:经济周期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流转一样,有一定规律,该冷就冷,该热就热。他认为,现在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大量投资拉动和较低的成本推动,严格来说是不可持续的,而企业自身的成长也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大多数企业动辄就是百分之几十的高增长,其实是不正常的。在宏观调控大气候下,啤酒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因为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麦芽从以往每吨175美元涨到现在的每吨500多美元,而相关的水电运等等都涨价了。金总不无感慨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原材料成本上涨吃掉了去年青啤一整年的利润,”他说,“像我们这样的大企业都感受到了压力,其他企业可想而知。”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也无可奈何地说:去年涨价吃掉了娃哈哈37个亿。而去年同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同比上涨6.5%,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幅度最大,达到18%,其中,油脂价格上涨3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49%,创出十年历史最高。这不但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尤其是著名经济学家时任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不同的场合均发表自己的观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偏快,资源和环境付出成本太大,应该降低增长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次背景下,两会再从紧政策使得中国企业家们感到了丝丝寒意,对经济周期尤为敏感的钢铁矿山行业也意识到也许寒冬真的到来了。

   全国人大代表、邯郸钢铁(600001行情,股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如军透露,在内部宏观调控和外部经济需求下滑后,目前国内钢铁行业企业普遍比较困难,特别是铁矿石原材料及能源涨价,让他们面临新—轮挑战。但他表示,目前银行收紧信贷,利率上调,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有的企业发展了,有的企业倒闭了,企业要在调控过程中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现状的—个支撑点。

  记者在采访承德远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振广时他谈到,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对矿山企业来说,还不能完全显现出来,进口铁矿石总量肯定会严格控制,国内已经上马开工或增加产能的钢铁公司还可以正常生产,但是到来年,很多企业肯定会死在爬坡的路上,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刚性的,没有资金的支持,没有政策的支持,节能减排、土地使用等等,只要是政策内的谁碰谁脱一层皮或是倒下就再也不会站起来了。这是国家的需要,因为产能过剩,中国钢产量将达到年产7亿吨,这基本上是世界钢产量的总和,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十年后中国的用钢量将会饱和,到那时,一切所谓的财富都将归“零”,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如果国家不采取“从紧”阀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郭总预计将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很难过去这道生死劫,如果度过去了,符合市场规律了,产销基本平衡了,留下来的企业又将复活,还将活得很滋润。

  很多人都说中国经济增长太快了,究竟是快与慢我们不做评说,但就中国经济增长来说,真正影响大的是投资,而对投资而言最敏感的是信贷。所以说:“信贷紧缩,企业不可承受之重。”这就如同一个人,断了粮食和水,你还能活吗?但是大型的国有企业不会受此影响,受伤害最重的还是民营企业,国家政策就把你给限制死了,因为现在很难按照过去的行政命令让谁活不让谁活,给你们公平竞争的机会,谁能挺到最后谁命大,机会就留给谁了,这也是自然法则之一吧。

  总之,我们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的是,企业家们对于国家宏观调控“从紧”阀门的关与放是有思想准备的,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是清醒的,但是他们又不无忧虑地说,这适度“从紧”的“度”很难拿捏,如1993年上半年,为防范和控制反复出现的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中央出台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l6条措施,严控货币发行和新开工项目,整顿房地产市场,经济过热压力很快缓解,物价开始回落。但是,当时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很快诱发了新问题:市场供求总格局由商品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造成了1994年~l998年的连续经济衰退以及l998年起长达5年的通货紧缩。那一次经济衰退给国家造成了超过4万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直到2002年前后,国内经济形势才逐步回暖。我们认为,虽然近年来,面临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增长过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物价普遍上涨、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经济放缓等问题,正因如此,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科学能够应变一切不利因素的头脑,避免因措施方法不当而有可能引起经济减速并滑入通货紧缩通道,重蹈覆辙。

  这个“冬天”的典型特征是:行业整合加速,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率将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及信贷、融资等诸多挑战。

(责任编辑:邵子蔚)


[发表评论] [复制链接] [收藏此文] [我要提问] [打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1: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珠三角鞋企出口降两成

2008年03月21日08:21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车晓蕙
发表评论(0)支持(0)反对(0)备战后续反弹是上策 涨停先锋出击示例 大盘还会再下一层吗? 恐慌暴跌后 转机浮现
  受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珠三角传统的制鞋业今年初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制鞋企业大幅减少,鞋类产品出口量下降超过两成。

  鞋是我国具有优势的传统出口产品,珠三角是重要的制鞋基地。据广州海关统计,今年1-2月广东出口鞋4.9亿双,比去年同期下降27.5%,价值15.9亿美元,下降0.6%,出口均价为3.2美元/双,上涨37%,呈现量减价扬的态势。

  去年的一系列外贸政策调整对珠三角鞋业影响巨大。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将鞋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由于制鞋企业的利润率本身就比较低,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退税率下调后,广东鞋企出口明显受到影响,自2007年9月开始,广东鞋类产品月出口量呈现持续下降,其中单11月下降18.5%。今年广东鞋类产品月出口量继续延续下降趋势,1月出口2.9亿双,下降20.3%;2月出口2亿双,下降35.7%。

  此外,人民币持续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使珠三角劳动密集型的制鞋企业利润空间遭到严重挤压,不少企业被淘汰。海关统计显示,今年1-2月,珠三角地区参与出口鞋的企业只有1512家,比去年同期减少1855家,鞋业洗牌的现象表现明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1: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务院领导普遍认为2008年恐怕是经济上最为困难的一年: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压力高企,另一方面是中国制造在各项成本大幅上升后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及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不确定性。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力度于是将成为判断中国经济走势最大的悬念

  一边是物价飞涨,一边是许多工厂不堪成本高企。是抑制通胀,还是在防胀过程中同时警惕经济增速显著放缓?这是新一届中国政府将要直面的挑战。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世界拭目以待,等待中国政府的回答。这个答案既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未来几年的走势,亦关乎受美国拖累的全球经济能否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带动下迅速走出困境。

  然而他们得到的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答案:3月5日,国家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

  一周之后,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CPI(消费物价指数)已达8.7%,为十余年来的新高,PPI(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再探高至6.6%。

  为了保证政策的严肃与稳定、连续,并抑制公众不断高企的通胀预期,宏观调控的诸项政策显然将一如既往,但经济增长面临的深层困难与担忧却也在“两会”期间不断得到表达,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力度于是将成为判断中国经济走势最大的悬念。

  “没有模型可以预测政府执行力度”

  如果按照要求为所有工人购买社保,工厂的此项成本将上升400%,因为现实状况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只会为20%左右的工人购买

  宏观调控的最新政策始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通胀,防过热。

  这是在CPI已经高位运行4个月之后,当由猪肉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开始向米、面、油等其他领域蔓延时,中央政策作出的明确转变,将执行了十年来的“稳健”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

  在那之前的宏观调控中,中国央行已6次加息,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20年来最高水平,一次次发行数额破纪录的央行票据,试图吸干市场上泛滥的流动性。宣布从紧货币政策后意味着同时还要收紧信贷,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只能按每季度3%的既定增幅发放信贷。

  然而市场变幻莫测,就在中国货币政策宣布不久,一场牵涉甚广的次贷危机从大洋彼岸的美国迅速向全球扩散,不少观察者预测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受此拖累也将陷入困境,并寄希望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能够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拯救尚未开始,一场罕见的雪灾却为中国自身沸腾的经济加了些冰。这场建国以来未曾遇过的冰雪不仅造成了五百多亿元的直接损失,而且使得南北物流几近中断,整个经济链条绷紧了好几圈,甚至一度出现混乱:17个省市拉闸限电,工厂缺电电厂缺煤,贵州省政府不得不征用所有待出省的煤炭。

  比起这场突然的自然灾害来,更深重的威胁也在去年年末逐渐显山露水——支撑了中国奇迹般繁荣的制造业普遍开始了痛苦的挣扎。

  重重压力接踵而来,制造业的利润空间日益逼仄:国际粮食、能源的价格一路飞涨,石油已经突破100美元一桶,大豆玉米价格均不断创出十年来新高,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国家对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标准提高,企业环保支出不断上升;人民币在过去一年中升值近7%,而且国家出口退税一减再减,保证金却一增再增;劳动力价格在民工荒的背景下大幅提升,再加上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劳动法规,更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倘若这些法规严格执行,劳动力成本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倍数上升:例如如果按照要求为所有工人购买社保,工厂的此项成本将上升400%,因为现实状况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只会为20%左右的工人购买。

  短短一两年内,制造业的总体成本迅速上升几乎三分之一,而价格却因为定价权的缺乏而难以相应提高,以致珠三角企业不断关门,而聚集于山东的韩资企业中甚至有人欠着员工工资就“半夜逃跑”。

  种种这些新变化,在今年的“两会”上被不断提及,尤其是制造业的艰难,更是被许多来自制造业的政协委员通过提案或者发言反复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2 16: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中国网消息: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预计10时15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以下为部分内容摘要。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您好,我是金融时报的记者。我有两个问题,其中只有一个问题英文字母打头是“T”。上一次我记得中国面临高的通货膨胀压力,差不多是9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采取的对策就是放缓经济的增长。所以这次我们想请教总理,中国面临同样的压力,是否也打算放缓经济的增长?即使这样做,意味着是增加失业,更多的人失去工作。第二个问题是您在开场白当中也提出到了一句话,也就是中国的领导人应该铭记“祖宗不足法”,我记得中国从来没有和达赖喇嘛进行过直接的对话,但我们要看一看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处理类似事务的时候,比如说在南非,比如说在北爱尔兰,当时都是有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主动与他们过去的敌人或者是反对者进行对话,所以我想问的是,如果达赖喇嘛不寻求西藏独立的话,中国是否有这样的远见卓识邀请他到北京来进行直接对话?


[温家宝]感谢您又提出“T”字打头的问题。我们在确定今年的经济政策时,提出两个“防止”。第一个防止就是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但是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还必须保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来解决就业的压力,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温家宝]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现在我们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而消费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4.8%左右,就是想找到一个平衡点。


[温家宝]:我深知这件事情的困难。我曾经讲过,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21: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统计局:防止务工收入过快上涨以降低通胀压力

2008年03月22日11:19  来源: 人民网  
发表评论(1)支持(0)反对(0)短线飙升牛股揭秘! 涨停先锋出击示例 大盘还会再下一层吗? 点击赠送反弹急先锋
  人民网讯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今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发言中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要采取的对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谢伏瞻认为,2007年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标志,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这方面的问题,现在还在继续恶化。美国房地产市场目前还在继续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就业的减少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者信心在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信贷紧缩,投资者的信心受挫、固定资本形成下降,所以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

  第二个方面,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国际市场的石油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像矿产品、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现在一些国家的CPI在持续攀升,2007年美国的CPI上涨了2.9%,今年一月份上涨了4.4%,其他一些国家,像欧元区、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CPI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攀升。今年1月份,上述这些国家的CPI涨幅还在继续升高。

  另外,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商品价格还在继续上扬,另外,世界主要生产国家的价格也在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在升高。其他还有很多变化。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我们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增加了新的困难。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还是好的。今年头两个月,我们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5.4%,城镇增产增速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2%,出口增长16.8%,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应该说,经济增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在发展。但是,经济运行当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物价涨幅较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增大。

  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有的影响已经显露,并且还会继续显露。比如像原油、谷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明显的加大了我们控制通货膨胀压力和威胁,也增加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有些因素在短期内,还没有构成直接和实质性的威胁。比如美国经济减速,虽然减少了外部需求,也使得我们的出口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但是,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调控目标没有大的冲突。

  但是对于国际市场的变化,我们还是需要有积极的应对之策。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从宏观政策上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势头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是扩大内需与保持外需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三是保持实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与虚拟经济的健康稳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作为首要目标,并且在控制通胀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当中求得平衡。

  短期政策来看,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第三方面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供给。第四方面是积极开展多边贸易,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保持出口的较快增长和进出口的基本平衡。第五方面就是着力稳定股市和楼市,促进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长期政策来看,主要就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责任编辑:宋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9: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一轮中国经济调整可能漫长而痛苦

--------------------------------------------------------------------------------
卓创资讯  飞天 编辑于:2008-3-25 8:41:18

花无常好,月无常圆,盛衰荣枯乃自然之道,经济发展也是如此。一轮经济周期通常要包含复苏、繁荣、调整、萧条几个阶段。自2001年以来的本轮经济周期目前仍处于繁荣阶段,但好日子终究有个头,不可能这么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尽管调整迟早要来,但经济调整也不可怕,不过是改正过去经济中所犯的一些错误而已,只要经济体系有足够的弹性,通常很快又会迎来新一轮经济繁荣周期。

然而,此轮中国经济繁荣的周期结束后,相应的调整期将会很长很痛苦。其缘由就在于刚刚实行的《新劳动合同法》和即将出台的《工资条例》。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时,明确表示:“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近期在列席工商联界别联组会议后表示,由劳动保障部牵头制定的《工资条例》草案主体已完成,我国将把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政策通过法律化确定下来。如果《工资条例》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就会成为一种工资形成和增长的机制。由地域性的、行业性的工会和商会进行协商,确定工资水平。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后果,其实不要等经济调整到来,现在就可以看得清楚──企业纷纷解聘临时工、招聘数量大幅缩水、企业招聘纷纷提高员工素质要求、中小企业纷纷关门歇业……。而《工资条例》所带来的恶果,却要等到经济调整来临才能看得见。这是因为目前经济繁荣形势下,企业有能力也有必要给员工加薪,工会插手员工薪资问题,只要不是太过分,劳资双方并无不便。但问题是经济形势一旦急转直下,涨上去的工资要想下来,因“集体协商机制”未必就那么容易了。按经济学语言来说,工资价格开始变得“黏性”。劳动力是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价格一旦“黏性”,经济系统就没有原来那么有弹性了。

事实上,企业员工加薪从来都不需要什么“集体协商机制”。自2004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普通工人最低工资上浮差不多一倍,这中间也没有看到哪家工会出头为农民工兄弟说话。老板不加薪的结果很简单:招不到工人!企业之间残酷竞争导致农民工薪水大涨,毋需政府劳心劳力。经济繁荣下,劳资之间薪酬体系灵活多变──年底花红、带薪休假、免费午餐外带考勤奖等等不一而足。企业要靠多种方式方可留住员工为其效力。如若不然,在2006年珠三角劳动力最紧张的时候,常有工厂员工因一个手机电话告知另外一家工厂月薪多出50元,就拍拍屁股走人!一旦经济调整,市道不景气,劳资双方不得不勒紧裤带一起过苦日子,奖金花红一律取消,带薪假期提也休提,诸般福利也化为乌有。工人虽然薪水大减,但总好过无米下锅。企业之间充分竞争就是保障员工加薪的最佳机制,因此只要政府打破垄断,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对中国穷人而言,这就阿弥陀佛了。

需求大增,价格自然大涨,需求大减,价格自然相应下调,无论如何,市场只要均衡,人们就会有活可干,分别不过青菜豆腐和大鱼大肉。现如今,工会代表政府要横插一竿子,市场均衡自然不存在,到时连青菜豆腐亦不可得。因为企业发现,无论裁员还是减薪都是很为难,那么要请一个工就是一个工,如无必要坚决不招人。即使经济逐渐复苏,企业招聘员工仍然小心翼翼,扩大再生产还是小步慢行,如无厚利就不开工──看看德法等劳动立法的欧盟国家连年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低迷不振的经济,自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需要指出的是,从新《劳动法》到《工资条例》等一系列信号,都显示出一种情景──政府与行会组织(如工会)将更多地干预市场要素的配置,一个自由度更小的市场环境正在扑面而来。表面上,这些立法的初衷是好的,也能带来政治上的得分,但对于未来中国经济与市场环境来说,情况可能会很糟糕。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不客气地说,但这些法律和政策有可能颠覆现在的市场经济基础。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通往地狱之路通常是由良好意愿铺就的”,阿克顿勋爵这句话套在《新劳动合同法》和即将出台的《工资条例》上最合适不过,这两个法案都严重损害了它们原本想保护人群的利益,非但如此,这两个法案很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害,让原本富有弹性的经济体系从此变得僵硬而缺乏活力  

  本信息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 中 小】【关闭】

相关信息
·油价投机泡沫已破  [2008-3-25 8:58:45] ·中东石化崛起 中国该走哪步棋?  [2008-3-25 8:52:45] ·三十年最大电荒提前袭击广东   [2008-3-25 8:40:51] ·国际油价屡攀新高 国内成品油价有很大上涨空间  [2008-3-25 8:40:32] ·马英九:将推进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合作  [2008-3-25 8:38:53] ·中石化提高成品油产量并降低库存以缓解供应紧张局面   [2008-3-25 8:38: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10: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复制到我的word里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7 14: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大侠忧国忧民!
佩服~温总理也说了是最困难的一年
关于大部分的困难都是经济因素引起的,在市场经济存在的情况下,国家不能过多干预。
只是出台一些政策性的法律规范其活动,迟早都要改的。谁也不希望中国人为世界上所有
的人提供廉价劳动吧。
关于未来,依据我们的党的持政能力,我们还是多多相信的。尽管我是一个小年轻,尽管
我结婚了还没有买房,尽管我还看不清未来。但是一定要相信,相信才能存在。
另外,行业和风向在变化,我们对环保对打工的人的保护是应该的。
坚持。发现。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4: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河南山东众多企业遭遇破产潮 数万工厂关闭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10:30 南都周刊

企业破产潮 原图 陈海平



  新《劳动合同法》让劳资双方纠葛增加。2007年底,惠州一工厂里近千名员工由于不满公司新规定实行“罢工”。 记者 田飞 摄



资料来源: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



  青岛城阳区,如今废弃的厂房让人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曾经上演大举开工建厂房的热闹场景。 记者 陈鸣 摄


  致命的刀就悬在头上。 “离去或者留下”成为相当数量的企业首要命题。珠三角,这个热闹、辉煌的“世界工厂”,“灭门之痛”似乎在所难免:上千家鞋厂破产,万余台资、港资工厂关门,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正计划迁离,同时,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集群链条上的20万家小厂受到影响。尖锐刀锋,直刺这个凸显产业“空心化”的“世界工厂”。

    河南遂平,一个安静的中原小县城。43岁的倪俊丽还为这把“刀”的出现而庆幸,孰不知,刀刃的另一面却让她失了业。全国最大塑料厂的猝死,让这个小县城陷入进退两难,7000工人不得不重新寻找工作。企业的倒闭犹如公交车,半天不来一辆,然后三辆一块儿来。

    山东青岛,2007年,上百家韩资企业卷款裸逃,撂下一地的债务白条和成千上万不知所措的中国工人。在新《劳动合同法》压垮企业的说法喧嚣中,企业破产潮正从南往北袭来,我们记者分赴广东、河南、山东三省,实地调查破产企业的隐情:新《劳动合同法》是不是最致命的那把刀?对于行业而言,这股破产潮是脱胎换骨之痛还是衰退前的无奈?

    倒闭潮还是淘汰潮?

    记者 莫中客 北京报道

  春风萧瑟,席卷着珠三角那些早已风雨飘摇中的企业。

  根据亚洲鞋业商会去年11月的统计报告,在广东鞋厂有五六千家,大中型鞋厂已经关闭1000多家,其中,在两三个月内,惠东的3000多家鞋厂中就有四五百家中小型鞋厂关门。这种景象并没止步于制鞋业,而是一圈圈地波及到诸如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整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媒体惊呼珠三角掀起“多米诺倒闭链”。

  同样来自该协会的报告称,50%的企业开始计划迁往内地。然而内地也并非乐土一片。河南省遂平县被誉为“中国最大塑料袋生产商”的华强塑胶有限公司宣布停产转让,2万工人一夜之间被隔在了厂门外。

  无独有偶,集诸多宠爱于一身的外资企业也卷进这一潮流中。1月12日,一度被当地政府视为明星企业的韩资企业世刚纤维有限公司30多名韩国籍高管人间蒸发了。而被誉为韩企天堂的青岛,也遭遇了韩企卷款裸逃的冲击。

  到底有多少企业关门,中国官方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据。但是,有“曹破产”之称的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创办人曹思源的“破产数据库”统计发现,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企业破产立案数首次止跌回升,2007年破产企业比上年增加了12%,达到3207件。

  同时,“破产数据库”所描绘的曲线展示,中国破产立案数自1991年起,连续6年以每年超过此前历年总和的速度上升;1997年到1999年有三年摇摆;2001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8939件;而后从2002年开始,连续5年下跌,2006年跌至2857件;2007年则是六年来破产案件首次上升之年。

  但是“3207”这个数据在曹思源看来,并不准确。中国企业的破产率只在0.1%左右徘徊,远没有达到正常的1%。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去年的正常破产立案数应该在32000件左右。

  最后的稻草

  从春节开工至今,在东莞厚街一家小鞋厂工作的张小梅,被老板安排的任务就是,站在灰尘笼罩的大街上,举着“招工牌”,等待熟练工的出现。没有工人,工厂少承接了80%的定单。在她老板看来,即使把工人的工资提到1500元,还是很难招到满意的工人。

  鞋厂遭遇到的“民工荒”,被亚洲鞋业商会负责人李鹏写进了提交给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他或重或轻地罗列了十几个因素: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上涨、“民工荒”、“电荒”等挤压着企业利润空间。政策层面上,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环保监控也在不断调整,包括制鞋企业在内的外贸出口企业一直负重前行。

  东莞港资鞋厂老板梁嘉耀的一席话或许能说明企业的窘境:“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出口贸易受抑,政策频繁调整,早前又颁布实施了《劳动合同法》和两税合一新政,就像在我们的头上悬起了一把把刀!”

  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被媒体戏称为“五大炮手”之一的张茵炮口直指新《劳动合同法》。“这种状况已经导致国内就业率下降,特别是对低文化层次、技术含量不高的人群冲击更大。”她建议取消“签订无限期合同”一项。在她看来,“签订无限期合同”是一种吃大锅饭式的历史倒退。

  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创始人曹思源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确实出现很多反弹的现象。尤其是其中的“永久性劳动合同”引起雇主的恐慌,这样会被误解成将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转嫁给企业,没有哪家企业有这么大的能耐。

  新《劳动合同法》给企业带来多少成本增加,说法不一: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调查认为,守法企业丝毫没有影响,不守法企业所增加的成本不超过企业总成本的2%。根据南海金履鞋业负责人刘坤的测算,新《劳动合同法》以及两税合一,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超过20%。

  “两税合一”也被很多企业主“诟病”。有评论认为,韩企出逃很大原因在此,外资企业不再具有血统优势,而是和中国企业平等竞争,使得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外资企业不负责任地集体外逃。

  除了政策性因素外,产业自身因素也使得各企业从产生那天开始就注定了今天的命运。目前珠三角超过70%的产业仍靠“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始终居于价格链底端,利润仅在5%-10%之间。这种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就直接面对生死抉择。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自然淘汰?

  外贸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整条产业链的利润有100%,那么以加工贸易方式中国拿到的就只有10%,而前期的研发和后期的渠道可以拿走90%的利润。

  2005年,前商务部长薄熙来向欧盟的官员算了一笔账: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其中透露出来的是对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现状的无奈。

  而目前的政策走向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这些低成本低收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自然淘汰或加速产业升级。

  商务部外贸司刚刚完成的专题调研显示,广东出现的企业倒闭潮“无伤大局”。目前涉及的行业主要是制鞋、纺织服装、玩具以及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出口的重头机电类、IT类并未受到波及。而韩企裸逃,其中大多数属于高资源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企业。

  广东的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占据全国该项出口总额的约4成,去年逾300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加工贸易贡献接近70%!但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两会期间的发言认为,广东省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政府希望把珠三角极其有限而昂贵的土地,腾给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

  但产业升级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过程,通过政策调整起到推动作用的背后隐含着政府调控的影子。曹思源认为,产业升级这是一个缓行渐进的过程,不会也不能过于集中,目前的现象恰恰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出路还是困境?企业在观望,政府也在观望。

  《朝鲜日报》2月引述经济评论家朱健国评论珠三角企业倒闭的现象说:“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是有人亡,现在是企业正在亡。一个企业死亡,就会有数百至数千名职工失业。情况要比想象中更严重。”

 [1] [2] [3] [4] [下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4: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珠三角一个鞋商的破产阴影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10:30 南都周刊
  记者 叶伟民 实习生 古松柏 广东东莞、江门、广州报道

  踌躇再三,再踌躇再三。

  在一堆凌乱的账单前,王启华最后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工厂最近三个月财务状况严重入不敷出。

  3月14日,全厂26名工人被召集到只有两张大圆桌的食堂里,王在他们面前直言工厂随时停产的可能性。

  36岁的广东江门鞋商王启华平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把自己一手创立的“宏发鞋厂”保住并代代相传,但这个朴素的心愿看来是无法延续了。闹哄哄的会场因为这个糟糕的消息而安静下来,人们开始沉默、抽烟、摸头发。

  一向率直的王启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吞吞吐吐,他实在不好意思告诉他的员工们,自己现在除了勉强凑足当月的水电费和设备维护费外,已无力支付工人工资和厂房租金。

  结果多少让人沮丧,但王启华别无他法,他甚至想好了该以何种方式告别13年的商海生涯——喝一瓶酒,或唱几首歌,总之要尽量忘记这个倒霉的春天。

  当然,这个倒霉的春天并不止属于他一人,在他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主正遭受着一轮来势凶猛的产业震荡。千家鞋企倒闭、15%玩具厂关门、万余家外资撤离、恶性裁员……珠三角这个声名显赫的“世界工厂”,在2008年春天,来了一次产业自身积弊和内忧外患共同作用的总爆发。

  随之而来的,还有众多淘金者梦碎的声音。

  这个黯淡的春天

  走过凌乱的缝纫机车间,空荡荡的仓库以及弥满着机油、皮革气味的主生产区,如果不与无所事事的工人打招呼,王启华不用半分钟就可以穿越这个只有1000平方米的私营小厂,进入办公室。

  一张来自香港破产管理处的公函平铺在王启华凌乱的办公桌上,上面整齐规范的繁体字告诉他,他要找的经销商已经破产。这意味着,对方欠王启华的28万元货款已彻底失去追回的可能。

  心有不甘的王启华还是给对方打了个电话。那个香港商人一听是债主,马上语锋一转,大骂王是个不懂规矩的穷鬼。

  王启华在苦笑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但所谓工作,不过是巡查一下那几台安静的机器,或者到处联络经销商招揽订单。春节前后一段时间,工厂每个月只生产了500多对鞋,还不到正常产量的两成。连续多月高达万元的赤字让这个小厂不堪重负,徘徊在倒闭的边缘。

  “真是场灾难。”58岁的前江门纸品商张永安神情复杂地站在他那座5层高的厂房前——如果它现在还能叫做厂房的话。

  就在一个多星期前,他把这里分租给一个餐厅、一个网吧和一个旅馆,已没有人记得那里曾是他苦心经营30年的商业王国了。2008年1月,张永安因流动资金严重衰竭而关闭了原来400人的纸品厂。“用这种方式退休让我感到羞耻。”

  而在这个倔强的男人身后,是一片新兴的工业区,已停转的吊机和冷清巨大的厂房不难让人想象往日的繁忙。

  灾难其实在2007年就已经显现。去年佛山玩具商张树鸿自杀事件,给了珠三角玩具业带来压力和恐慌,随后各种出口等限制政策接踵而来。

  “广东地区五六千家鞋厂中,已经有一千多家倒闭。”去年11月,亚洲鞋业协会一项调研数据将珠三角制造业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此项数据还称,有超过75%企业正考虑前往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和中国内地。

  像碰倒了多米诺骨牌,由鞋业发轫的“倒闭潮”弥漫了珠三角玩具、纺织服装、家具等多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引发整个产业“倒闭链条”——从原料供应商、生产商、服务商、物流,到那些为外地来的人开的菜馆、街边士多的关门。

  “新劳动法、纳税负担、环保法规和人民币升值等都在挤占劳动密集型行业本已微薄的成本空间。”全球知名财经类媒体《华尔街日报》分析这次珠三角产业震荡时,引用了瑞士银行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的话——今年可能是中国制造厂商盈利能力终遭重创的开端。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王启华说。

  变化似乎是一夜之间,但事实上,这是一场潜伏已久的爆发,一些长期积弊积弱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工荒等不利因素夹击下的一次总爆发。

  一个私企成长范本

  16岁那年,初中毕业的王启华离开了老家广东电白县,到东莞一家台资鞋企打工。

  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依靠大量引入外资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珠三角一跃成为南中国最大的经济体,也逐渐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进厂不到一年,王启华就跟一位性格投缘的老师傅学会了一手拉线的绝活。这得到了老板和一个年轻女工的青睐,前者把他提拔为车间班长,后者则在1991年嫁给了他。

  1995年,已升至厂长助理的王启华自觉有足够的信心和经验独立门户。那年夏天,他和妻子来到江门农村,租了一个旧祠堂,请了两个小工,办起了第一个小工厂。

  没有企业管理,没有企业文化,也没有营销推广,和广州大多数早期本土企业主一样,一心想着勤劳致富的王启华包揽了从厂长到送货员的所有职务,进行家庭作坊式的运作。

  “那时候做一双鞋能赚30多元,上家还排着队请你做。”供不应求的鞋业市场让王启华积累了第一桶金,小厂也很快从祠堂搬到了正规厂房。

  在王启华的小工厂稳步发展的时候,世界制鞋业此时也已经初步完成了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中国鞋”逐渐步入黄金时期。一双双物美价廉的皮鞋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工厂运出,然后摆上世界各地的货架,相当程度上承载了“made in china”的国际形象。

  而这段黄金时期也最终促成中国成为日后世界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现在,世界上每10双鞋里,将近有7双产自中国。

  1999年盛夏,一次自费参加的行业协会考察活动,王启华在东莞一个大型厂房面前陷入沉思:这里有终日轰鸣的机器,有条不紊的流水线和衣着统一的工人,仿佛整个工厂就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大机器。相比之下,他的小工厂简直处于原始社会。

  他要扩大工厂规模,他七拼八凑地借来50万,买下一整套二手台湾鞋机,使工厂基本实现了生产自动化。

  2001年前后,当王启华开始分不清工人们的名字时,他知道自己的工厂正在加速膨胀,他需要人来帮他管理。几乎不用思考,他就选择了家族经营的方式。“自己人信得过”。

  厂长是妹夫,财务是小舅,姐夫也拉来管采购……这个平均学历只有初中的大家庭开始主持工厂的运转。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工厂长期处于人浮于事、奖罚不明、效率低下的状态。

  纵然如此,王启华的工厂还是在2002年达到了顶峰,人数过百,年产鞋量逼近20万双,固定资产将近两百万元。

  但新工人数量的膨胀和摊子的变大,还是分散了王启华精力。他曾经非常重视的上岗培训最终也变成了走过场般的程序。一些新手只学习了半天,就被推上了流水线。这终于酿成大祸:一个对操作规程还一知半解的四川姑娘的右手截断在注塑机里。这一次,王启华赔偿了3万多元。

  亲戚们各自为政,拉帮结派很快就让王启华的工厂变成了是非场。一次偶然查账,王启华发现,这些“自己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揩工厂的油。

  这其实也是早期中国私营企业的真实写照,管理保守、高度人治。据当时有关资料统计,中国私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左右,和这种与生俱来的局限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内忧外患

  虽然只是一个行政村,但亚洲最大的鞋企聚集地——东莞厚街白濠也拥有6车道的宽阔水泥路和窗明几净的高尚住宅,这是这个城市高度工业化的象征。但如今,这些东西都冷清得像一堆摆设。

  3月7日,19岁的鞋厂招工代表陈二妹已经在一个榕树下的招工点坐了一个下午。她几乎翻烂了手中的《知音》——在刚过去的6个小时里,一共才只有2个人向她咨询过,其中一个还是问路的。

  “厂里快没人开机器了。”陈二妹说,如果明天还招不到人,就到隔壁村试试。

  上世纪最后20年珠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的人口迁徙——南下打工潮。但2004年,随着投资持续过热,农民工待遇过低及维权意识觉醒等,用工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悄然改变,导致以珠三角为重灾区的全国性“民工荒”爆发。当年,珠三角工人缺口高达200万人。

  王启华的工厂也在那年因缺工而产能缩水,为按时完成订单,他只好出高价到附近农村请些妇女来当兼职工人,但最终仍因迟交货而支付了10万元的违约金。

  此后,他的工厂人数持续下滑,有些人跳槽到大厂了,有些过完年就不来了。2008年春节过后,他的工厂人数滑至近年来最低的26人,这个尴尬的局面让他小单不想接,大单又接不了,一小撮人终日无所事事地守着空荡荡的厂房。

  “民工荒”成为制约珠三角制造业持续增长的瓶颈。“现在用2000多元月薪招一个熟手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厚街逸豪玩具厂人资部经理邓志强说。

  困扰王启华的还有日益上涨的原材料价格。

  从2007年到现在,一年间,制鞋行业原材料涨幅达30%,这使鞋厂利润值骤降至5%,这意味着,做一双较平常的40元皮鞋,厂家只赚2元钱,几乎触及利润底线。此外,油荒、电荒,人民币升值,欧盟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银行银根缩紧等措施陆续出台。王启华感到眼前是一个接一个的紧箍咒,把本已微薄的利润榨了又榨。

  “首当其冲的是一些经营不善,积弊积弱的中小企业,它们会因经不起冲击而率先倒闭。”东莞皮革鞋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梁蔚然说,而有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大厂,处于产业链的较高端,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一部击溃他的法律

  3月12日,江门台山一间咖啡厅。

  王启华和他的律师朋友对着一本红色小册子神色凝重。他甚至拿出了计算机,但此时再精明也无法帮他摆脱对眼前小册子的恐惧。

  这就是从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它在劳动者薪酬、工作时间、福利保障等方面都对用工单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保护劳动者利益。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几乎成了这段时间用来形容新《劳动合同法》最常用的谚语。

  为此,就连华为、沃尔玛这样的知名公司,也不得不出非常规手段,发生有规避嫌疑的裁员事件。而在东莞智力人才大市场咨询员赵伟伦看来,一些企业属于假倒闭而规避新法。

  现在的王启华,已经被连月的财政赤字耗尽积蓄,连同此前买机器借下的钱,他已成了负资产。如果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将让他增加近一成的成本,即使在全盛时期,也是这个利润只有5%左右的小企业无法自行消化的。

  “这将是灭顶之灾。”王启华预见了他和他的工厂的未来。

  然而,众多像王启华这些小企业主的呼声,并没有动摇执法者们的决心。劳动部在今年1月称新法未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而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也认为,该法对守法企业一点都没影响。

  出路在哪?

  王启华一直难以忘记去年与朋友到广州观看的一场名贵品展览。

  那天,在意大利名牌服饰专柜前,王启华惊叹于那些在射灯下熠熠生辉的女装皮鞋,仿佛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当厂家代表得知他也是一名鞋商时,如遇知音般向他介绍这些鞋的设计理念和灵感。王启华尴尬地发现他一点也听不懂。一直以来,他只以为鞋只是一个底加一个面的行走工具而已。

  王启华只好在一脸不懂装懂的微笑中附庸风雅了一个下午。临走前,他才发现,就这么一双鞋的价格,等于他厂里上百对鞋的价格总和。

  王启华的费解也代表了中国制鞋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

  “产业升级和自主品牌才是出路。”东莞皮革鞋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梁蔚然更愿意把当前的企业“倒闭潮”看作是一次企业的优胜劣汰,“不能永远靠低附加值的贴牌或加工等方式生存。”

  2007年11月,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于东莞举办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谈到,未来东莞要成为打造中国的世界名牌鞋的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世界鞋业的话语权。

  一同来参加论坛的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也表示,不仅是鞋业,对于珠三角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只有技术研发才是出路。

  王启华也在继续他的挣扎求存。为了开源节流,他主动向房东提出把厂房租赁面积减半,同时准备处理一些闲置机器。几个胆子大点的工人试探性地问王启华:“您是否准备炒掉我们了?”王启华稍作沉默,然后颇有江湖意气般地在每个人的肩膀上轻捶了一拳:“不,只要你们想留下。”

  但谁都明白,这只是这个末路企业主最后仅存的一点自我安慰罢了。

  (应采访者要求,王启华、张永安为化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玻璃钢复合材料商城|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FRP玻璃钢复合材料论坛 蜀ICP备10204395号-1

GMT+8, 2024-4-28 22:11 , Processed in 1.165426 second(s), 16 queries .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